火锅记

2018-9-4 liukai82

从2012年开始,我在敬三小学旁边的嘻唰唰火锅店吃火锅,直到前几天,它出兑了,换了老板,但是还是火锅店。

原来的老板是我一个朋友的哥哥,后来变成他的嫂子,额,这个意思不是老板从男的变成女的了,而是老板开了另外一个店,不怎么过来,这里主要由老板娘主持工作。

这是他们的第二个火锅店,第一个店在新玛特商场楼上,2012年以前我在那里吃了大概两年。第三个店就在我家小区门口,店大人多,装修讲究,但是我极少去这里吃,这里没有小店那种“吃口饭”的气氛。

我小时候,家在黑龙江,极少吃火锅。那时候我家穷,而且也不讲究吃,吃火锅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。

那时候没有电磁炉,全是铜火锅,我也就在亲属家吃过几次,主要是我大爷家和我大姨家,我大爷是修摩托车的个体户,我大姨夫是村支书,这两家条件比较好,而且爱吃。

那时候火锅跟现在的酸菜锅有点像,我家那里那个时代没有海鲜,也就吃火锅的时候能放点成盒的干海鲜进去,几乎是吃不到肉的,就是有点海鲜的味道。剩下的就是放肉和酸菜了,肉基本都是猪肉,不像现在火锅店里各种动物的肉能按部位分出几十样,菜基本就是自家酸菜,差不多就是这样,完全没有现在火锅店几百种菜品那么丰富。

在上大学期间,我经常去哈尔滨看女朋友,她的宿舍靠近工大二校区西门,我们甚至还在西门附近的宣西小区租过房子(工大西门西行200米路北的几栋散楼,我觉得应该叫宣西小区)。那阵如果我们兜里宽裕点,而且我晚上不走的话,我们有时去海河路与宣庆街交叉口东边路北的一个小店去吃火锅,他家没有一楼,进门就是楼梯上二楼,不知道是我们去的时间不对还是他家生意不好,我俩几乎没碰上过有别的客人。

那时候吃火锅挺便宜的,而且我俩自己带一个大瓶饮料,在店里点的菜也是可丁可卯,每顿不算饮料二十六块钱,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喝水晶葡萄的。

她去看我的时候我们也在大庆吃过一些次火锅,为了省钱,我俩都去新玛特超市买一些火锅食材放背包里,然后去我学校附近的一个火锅店。那家火锅店包房多,我们就挑个包房,点个锅底点点菜,都上来以后偷摸把门锁上,然后把我们自己买的菜加到锅里,吃起来省钱又丰富。因为怕火锅店发现,我们都会把自己带的菜吃的干干净净,就算实在吃不了,剩也要剩在店里点的,因为店里点的都是便宜凑数的。。。。

有一回我俩大概是很久没见了吧,我俩甚至在包房里亲热了一次,我们偷偷把门锁上,她跪在包房的椅子上,我站在她身后,那个场面我到现在还记得。

等我们到锦州工作,经济条件好点了,吃饭就比较随便了,在外边吃过几顿火锅,也不知道怎么发展的,就开始自己做了。

租房子的时候,我们吃过一顿很特别的火锅,那是我们第一次在家里做火锅。

那时我们连餐具都是用的房东留下的,其中有一个电饭锅,还有一个矮腿的电炉子,有天我俩突发奇想,想在家里做火锅,我们买了火锅料和一些食材,把电炉子放在桌子上,放上电饭锅的内胆,加水加料,开始做火锅。

没几分钟,水还没热呢,我俩发现不行,这电炉子腿太矮了,桌面被烤的滚烫,再这么下去桌子非得被烤着了。

于是我俩在电炉子腿下边垫东西,我俩本来也没啥东西,就找几本书分散垫在电炉子腿下边,尽量只垫个书脚,离电炉子中心远点。

火锅又做了一会,我俩发现还不行,即使已经把书放的离电炉子炉盘尽量远了,电炉子实在太热了,书抗不住,都焦了。

于是聪明的我做出了一个聪明的改进。

他家有一个,应该是电烤箱或者电饼铛的烤盘,我把这个铁盘子加上水,然后把电炉子放在这个烤盘里。

我俩终于坚持到吃上了火锅。

火锅还没等吃几口,我俩发现即使用水来降温也不够,烤盘里的水被矮腿电炉子都烤冒汽了,再过一会恐怕这烤盘里的水就会被电炉子硬烤开了,这样的话,估计桌子面层和漆料还是抗不住这个装满热水的烤盘烫。

聪明的我又把我的装置改进了:用一个大饮料瓶子装上凉水放在火锅右旁边,在火锅左旁边放个水盆,我们一边吃,一遍用勺子把烤盘里的热水舀到盆里去,再用饮料瓶子给烤盘加凉水,以达到给烤盘降温的目的。

我们又坚持吃了一会和坚持换了几次水。

我发现换水实在太麻烦了,而且用勺子从烤盘里把水舀出来不好操作,一次就舀一勺底的水,我的左手简直闲不下来。

我第四次改进了,第四次改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我把冰箱里的喝酸奶的塑料管一根一根地接起来,插在烤盘里,然后把水盆放到地上,把水从烤盘通过塑料管连续引流到盆里,烤盘里水剩的少了就直接一下加满,往烤盘里倒水这就省劲了,我的左手彻底得到了解放,我俩终于可以消停的吃一会了。

我们就这样吃完了这顿火锅,特别有意思吧。

而且味道也很好。

实际上农贸市场买的那种四五块钱的火锅底料现在看不咋好吃,但是我想起来倒是非常好吃,毕竟那时候我还没吃过后来这么多次火锅。

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,后来我们又有了电磁炉,就不用再一边吃一边引流一边加水了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从租房阶段到在锦炼新村买房,我们周末经常在家做火锅吃,我们一起去附近的蓬莱市场大棚或者气象台市场大棚买火锅底料、羊肉片、冻豆腐、金针菇、香菇、鸭血、虾丸、蟹棒、麻酱,在超市买水晶葡萄饮料,然后回家吃火锅,喝水晶葡萄,看我爱我家电视剧。

我们分开以后,我就没再自己做过。

认识我爱人以后,我俩做过几次,在她的带领下,我知道了小肥羊火锅底料,一袋底料二十块钱左右,确实比市场上四五块钱的好吃。

但是我俩性格不太合,所以吃起来没那么快乐,做过几次就不怎么做了。

2010年左右,朋友的哥哥在新玛特商场楼上开火锅店,我又开始吃火锅,有时自己,有时和我爱人,在那吃了大概有二年。

2012年开始,他又在敬三小学门口开了一个火锅店,叫嘻唰唰火锅店,这里比新玛特那近,我就不去新玛特了,改成在嘻唰唰吃。

在嘻唰唰吃了六年火锅,每四五天吃一顿,六年下来,从老板的家人亲属到店里服务员到店里的小狗,都熟了。

店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我吃什么我不用点菜他们会直接下单,我的菜单送到后厨以后,后厨一看单子就喊:小微来啦。。。。

因为我只吃一个香辣小锅、半盘雪花肥牛、半盘金针菇、半盘虾滑、半盘冻豆腐,除非我带别人去吃,我自己吃的时候菜单没变过。

有时我和家人去吃,有时我带同事去吃,但是绝大绝大绝大绝大多数时候,我都是自己去吃,我的菜单正价好像是四十六块钱,每次他们都收我四十。

火锅店十点多没人的话,十一点他们就下班了,有时候我想吃火锅,只有半夜有时间,我就预定,他们会留一个服务员白大哥等我。白大哥因为家里有点事故,没结婚,也不着急回家,我们就一边扯淡一边吃饭直到后半夜。

就这样吃呀吃的,过了五年,他们又开了第三个店。

因为前几年挣到钱,他们开了个大店,有点网红店那种风格,装修就花了一百多万。

新店开业头几天,我去吃了一次就不爱去了,那地方没有小店“吃口饭”那种气氛,精致的装修,讲究的顾客,彬彬有礼的服务员,全都让人不自在。

于是我始终在小店吃,直到前几天小店,出兑了,一下子让我有点不知所措,失落,就像被遗弃了一样,虽然我知道火锅店这几年明显的走下坡路,这样一个普通的小火锅店也很难成为百年老店。

回想起十多年来吃火锅的经历,挺让人感慨的。

2009年时我回哈尔滨,我去过当年宣庆街那个火锅店,想去再吃一顿火锅,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似乎并不景气的春饼店,我没吃上火锅。

 

韩灵在深圳呆了三天,从粤海工业村慢慢地走到半岛花园再走回来,一直在微笑。四海那家小书店还开着,老板看到她,微微地愣了一下,然后跟她打招呼:“好久不见啊”,韩灵微笑着点了点头,左臂下意识地外伸,再慢慢缩回,就像依然挽着多年前那只温暖的臂膀。

发表评论:

 载入天数...载入时分秒...
Powered by emlog